说实话,干制药设备这行十年,*怕半夜接到车间电话——十次里有八次是温湿度报警。你可能不信,去年夏天就因为除湿机趴窝两小时,整整一批头孢颗粒吸潮结块,直接报废了八十多万。那会儿湿度从35%RH飙到65%(嗯...严格来说新版GMP要求是35%RH以下),QA主管的脸比我们的验证报告还黑。
风冷机怕什么?高温高湿。但为什么我们车间*后选了CFTZF50这台风冷柜机?说白了,制药厂的水冷系统就是个微生物培养皿。去年隔壁厂水冷管道里检出铜绿假单胞菌,整个空调系统停机消毒三周——损失够买五台新除湿机了。我更喜欢风冷机型,虽然每月得多清两次滤网,但去年台风天停电那次,它重启比水冷机快了半小时。疫苗生产线恢复时,生产部长拍着我肩膀说"老张啊,你这设备选得值",其实我当时后背都湿透了。
不过供应商总爱吹"全天候运行",呵...南方梅雨季连续转72小时后,那压缩机噪音大得像老式拖拉机。我和他们技术吵了三个月,*后发现是冷凝器翅片间距设计有问题。他们售后经理还嘴硬说"参数正常",我直接把测的振动数据拍桌上:"这叫神仙数据?你们实验室是开着空调摸鱼测的吧?"(业内黑话,"神仙数据"指实验室理想工况下做的测试,"摸鱼参数"就是糊弄人的指标)
说到参数,CFTZF50的滤网报警系统差点把我逼疯。三月份连续三次误报,急停生产线后检查发现滤网才用了800小时。后来厂家工程师来了才搞明白,传感器灵敏度默认值根本不适合制药厂的高效过滤器。现在我把阈值调到厂商手册建议值的1.5倍,总算清净了。这事给我的教训是:设备进厂**件事就是撕掉标准参数表,自己重新做验证。
理论上风冷机更省成本...虽然我们上季度的电费账单好像没体现这点。当室外温度超过35℃且相对湿度长期维持在80%以上时,冷凝器散热效率的衰减会导致除湿量下降约15%——这是2019年广州分厂实测数据。所以我现在要求维护班每天早晚各记录一次压缩机电流,画成趋势图比看控制面板的数字靠谱多了。
*让我恼火的是某些厂商为降成本砍配置。原装CFTZF50的风机轴承寿命是8万小时,结果某竞标厂家偷偷换成5万小时的版本,报价便宜12%。要不是我们设备科老李拆机验收时多看了眼标牌,差点就中招。现在我订设备都加一条:"关键部件型号必须刻在机壳上",防止他们玩文字游戏。
说到改进,我觉得制药厂该搞动态湿度阈值。原料暂存间设35%RH,制粒车间调到30%,内包区再压到25%。这就像给不同药品阶段配不同保安,虽然厂商手册没写,但我们自己用PLC编程实现了。QA总监开始还担心不符合验证规范,我说:"GMP又没说湿度必须恒定不变,只要求受控啊!"
我不是电气专家,但这些年被逼着学了不少。上周除湿机变频器报E007故障,厂家说要等48小时派工。我翻出说明书对照着测母线电压,结果发现是配电柜零线松动。设备科长开玩笑说我可以转行干售后了,我回他:"要不您先把我们部门维护费涨50%?"
这行干久了就明白,好的制药设备得像老中医——既要治标(除湿),还得治本(系统稳定)。每次看到新入职的工程师对着控制屏发呆,我就想起自己当年被湿度曲线支配的恐惧。现在车间里那台CFTZF50外壳都磕掉块漆,但它像老伙计似的,在空调系统罢工时默默扛起整个洁净区的除湿任务。有时候半夜巡检,听着它均匀的风声,反而比看那些花里胡哨的BMS数据更安心。
(写完看了眼字数统计:1486字,刚好够交差。要是厂商代表看到这篇文章,估计又要打电话"沟通"了...)